纵贯红迹砺初心,循履八桂赋新能。2025年7-8月,广西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桂林理工大学“青山碧海,循迹八桂”科普实践团,深入工业基地、田野乡村、民族村寨开展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向公众传递绿色发展知识,为八桂大地注入青春科普动能。
一.科普探路,解码工业绿色转型
首站,学会工作人员带领团队走进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柳州工业博物馆,以“工业绿色转型”科普为导向开启探访。在历史馆,成员们回溯了柳州工业百年变迁,梳理了“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环保升级”的脉络,为后续向公众讲解“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积累案例;在企业馆,聚焦“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详细记录生产效率提升与资源利用率优化的技术细节,为“资源循环利用能减少污染”等科普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生态宜居馆,成员们重点学习了钢铁生产中的节能降耗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关键工艺,这些内容将被转化为“工业环保小课堂”素材,让公众理解双碳目标下工业企业的环保行动。

图为实验团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合影
二.科普赋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第二站,团队来到兴宾区蓝莓基地并开启“绿色农业科普调研”。成员们围绕“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技术”两大核心,向基地技术员详细请教技术原理,比如“有机肥如何减少土壤污染”“节水设备如何精准控制水量”,并记录这些技术带来的双重效益 —— 既提升果实品质,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还带动村民增收。团队将这些内容整理成“蓝莓种植里的环保小知识”,计划向沿线村民普及,让生态富民的理念通过具体技术案例深入人心,让大家明白绿色农业不是“牺牲产量换环境”,而是可以实现“环保与增收双赢”。
第三站,团队来到东糖凤凰有限公司,这里的全国首个糖业碳汇监测系统成为科普“重头戏”。成员们围绕系统的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原理,向工作人员请教“如何监测甘蔗全流程的碳排放与碳汇”,并记录关键科普点,比如“系统如何量化‘一根甘蔗的碳足迹’”“这些数据如何帮助糖业参与碳交易”。团队还现场拍摄系统操作画面,计划制作简易科普短视频,向公众普及“科技如何让传统糖业变‘绿色’”,让“碳汇”“低碳发展” 等专业词汇变得可感可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观摩全国首个糖业碳汇监测系统运行情况
参观结束后,团队与企业、当地农业部门围绕“产业绿色发展科普与落地”开展座谈。政府代表解读“产业转型的政策扶持”时,成员们重点记录“哪些环保技术能享受补贴”“村民如何申请绿色农业支持”,这些内容成为后续向乡村群众普及“政策如何助力环保”的关键素材,激发大家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
三.科普惠民,环保宣传入乡村
第四站,团队联动广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来宾象州百丈乡,以“乡村环保科普”为核心开展活动。在百丈乡农家书屋,队员们打造了一场“微塑料科普小课堂”:先用卡通图片讲解“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再结合日常场景分享“减少微塑料污染的小技巧”(如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随后开展知识竞答,让小朋友在互动中巩固知识。这场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环保常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也为乡村科普提供了“趣味化、生活化”的可借鉴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百丈农家书屋开展科普宣传
广西环境科学学会作为生态保护领域的学术性组织,始终以“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环保意识”为重要使命:通过搭建产学研科普平台,将企业的绿色技术、高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内容;通过支持实践团开展活动,推动环保科普走进工业基地、乡村田野,民族村寨,而大学生作为环保科普的生力军,在活动中展现出强劲的知识转化能力——从工业环保技术解读到乡村微塑料科普,从农业科技知识整理到科普短视频策划,他们让专业环保知识“接地气、入人心”。“青山碧海,循迹八桂”团队的实践,正是“科普对接基层需求”的生动体现,与学会“培育青年科普力量”的宗旨高度契合。未来,这种“学会引领+高校行动+基层落地”的科普模式,将持续推动“人人参与环保”的社会氛围形成,为生态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审:董堃 二审:代武社 三审:梁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