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缕茶香正悄然浸润着乡村振兴的沃土。2025年7-8月,广西环境科学学会携手桂林理工大学组成“一叶兴乡”实践团,以“茶”为桥,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科普动能”。

灌阳油茶:以科普为钥,在传承中破解“生态+产业”困境
实践团首站抵达灌阳县顺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兆杰带领实践团深入当地油茶产业一线进行调研。目前顺溪村正筹建的油茶速食厂,这是当地延伸茶产业链的关键一步,实践团及专家老师针对油茶速食厂建设提出了一些实用的“生态前置”建议:厂房设计预留污水净化系统,优先采购本地有机原料,杜绝加工环节破坏山林生态等,并科普了一些相关的“污染预防”的环保知识及“低碳循环”的生态理念。
在顺溪村小学的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与学会志愿者共同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科普课—《神奇的茶叶宝宝》,将茶叶种植与制作中的环保知识巧妙融入互动教学。实践团精心准备了绿茶、红茶、黑茶等常见茶类,借助趣味十足的“看图猜茶”游戏,讲述每一步工序背后的生态奥秘,不仅激发孩子们对茶类的浓厚兴趣,更借不同茶类的生长习性,让孩子们明白“好茶离不开好山水”,孩子们全神贯注,好奇地追问,在热烈互动中既加深了对茶类的认识,更悄然将“尊重自然、绿色生产”的环保意识种进了心里。




图为实践团在顺溪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实践团还以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用镜头记录油茶制作的古法工艺、茶山的生态风光,大力推广灌阳油茶及相关产品。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力,让灌阳油茶的文化故事触达更多群体,既擦亮地域品牌,也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份努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昭平茶乡:以科普为方,在治理中平衡“生态+品质”难题
第二站,实践团走进贺州昭平,深入了解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及现状,聚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昭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展开深度座谈,以专业学识破解难题,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昭平答卷”。座谈中,实践团成员踊跃提问,与茶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就茶产业痛点展开深入探讨。工作人员坦言,当前部分茶农散户为追求产量,存在过度施肥等不科学种植行为,导致土壤板结问题凸显,直接影响了茶叶品质。对此,一起参与活动的专家老师表示,将依托环境专业的优势,针对昭平部分茶园的土壤土质问题开展系统性分析,在精准研判症结、形成科学治理方案的过程中,同步开展“土壤生态保护”专题科普:向茶农讲解“合理施肥与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的关系,普及“土壤板结的生态危害及修复原理”,让茶农了解了“科学种植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为提升昭平茶叶品质提供支撑。
苍梧六堡茶:以科普为桥,在创新中激活“生态+文旅”新篇
第三站,实践团赴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探访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将生态环境科普融入茶产业调研与文化传承实践:成员在体验完整非遗制茶工艺的过程中,感受“柴火控温”“自然发酵”等传统技法中蕴含的“顺应自然、低碳生产”生态智慧,让老手艺成为鲜活的环保教材;与合作社座谈时,交流聚焦“生态赋能产业”;公司负责人分享助农经验时,实践团成员结合生态科普理念提出“电商直播+非遗文化”创新思路——建议开展“绿色直播”,镜头不仅展示制茶过程,更要直观呈现茶园的生态循环系统:从茶树与杂草的共生平衡,到鸟类对害虫的自然调控,让观众在观看中理解“茶园是个小型生态链”。同时倡导建立“六堡茶生态数据库”,将土壤成分、水质指标、气象数据与茶叶品质精准挂钩,用科学数据实证“好生态出好茶”,“观众买的不只是茶叶,更是对六堡镇生态环境的信任”—这一理念将生态认知转化为消费共识,让科普不再是抽象的知识传递,而是成为连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纽带,为合作社注入“以生态为基、以科普为桥”的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炒茶
2025年,广西环境科学学会积极响应“大众科普,学会在行动”的活动精神,联合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乡村振兴实践团,从产业一线的环保建议,到校园课堂的生态启蒙,再到科技赋能的治理实践,让科普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生态与产业的关键纽带。未来,双方将持续创新生态环境科普的形式与内容,系统构建“茶乡生态档案”,推动高校科研智慧与学会技术资源深度融合,动态追踪茶产业发展对乡村生态的影响,通过常态化的知识传递与实践引导,让茶文化与生态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使每一片茶叶都成为承载环保认知、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为地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经济的繁荣,持续注入以科普为内核的青春智慧与生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