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

    3. 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发布者:2023-04-13 16:00:32  时间:  浏览:

    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是以地质学科在南极实地考察研究优势、古生态学科教学与研究特点为基础,依托学校地质博物馆建设而成。基地面向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其次为社会观众,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专家觉得很专业,大学生觉得很受启发,小学生觉得很感兴趣。以平面与立体、实物与虚拟、文字与视频、静止与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地球科学、极地环境生态和古地质生态的内涵,使之成为集专业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科技知识普及等为一身的教育基地。展示的形式包括多媒体、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图片、互动和声光电等,标本和藏品的展成为重点。 

    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所依托的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总体指导思想是传承桂工精神,体现桂工历史,展示广西有色金属地方特色,集收藏与观赏于一体,既体现科学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注意展示形式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和科技文化元素的运用以及独特风格的塑造,注意展线的流畅性、空间的舒适性和色彩、光效、音韵等因素的合理配置,合理解决感观统合问题,使陈列饱含思想和灵性,让观众在领略特色地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同时,经历一次现代艺术和创意的体验。博物馆主题明确,理念科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较完备的地质和矿产标本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社会教育和科普功能,努力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质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成为全国一流的具有较高的科普水平的公益性、综合性高校地质博物馆。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1号楼1层恐龙大厅层高(12 m)和3层层高(3.42 m),建筑总面积2860 m2,可利用的展陈面积约2000 m2。博物馆所收集的标本大部分来自本校相关研究方向老师们多年的收集和积累,包括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5000余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重要科研学术和收藏价值的珍贵标本:如重3.5t的南丹铁陨石、中生代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石、南极岩石标本和贵州关岭海百合、鱼龙、菊石类生物群组合等。目前还拥有各种地质标本近万件,门类涵盖了矿物、岩石、古生物、宝玉石、矿产资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陨石等。其中拥有大型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矿物岩石标本大于(1 m)近100件。对被誉为“地质历史活的教科书”的广西三个金钉子国际地层剖面、天外来客“陨石”、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世界超大型矿床 “大厂锡多金属矿”、“平果铝土矿”和“佛子冲铅锌矿”等矿床作为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展示。 

     

     

     

     

     

     

    1-29 基地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规划图 

    作为广西唯一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生态环境变迁、行星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宝玉石等主题设置10个副展厅,同时配套有5D影厅、大标本展区、临展区及校友捐赠长廊等辅助功能展区。以平面与立体、实物与虚拟、文字与视频、静止与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地球科学的内涵,宣扬环保科普知识,树立公众科普意识,呈现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研究特点,展现广西的区域特色和桂林理工大学地学环境类学科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1)生命起源与演化主题,古地质环境生态知识科普。

    生命活动是地球上最壮观、最神秘的事件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博物馆用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如扣影成像投影系统、波纹灯投射系统、模拟发声系统等)生动再现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生活场景,包括地球圈层的形成、大型中生代爬行动物生态群落、生物大灭绝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生代恐龙生活场景、大型哺乳动物家园、泥盆纪海洋生态群落、石炭纪森林生态群落、关岭生物群生态群落、水生动物登陆、脊椎动物的演化、典型古生物化石的形成与认识、全球海陆分布与气候分异等内容,展馆以广西出土的扶绥中国上龙、桂林地区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和关岭生物群海洋生物化石标本为亮点,以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为时间节点还原地球的形成过程,带领观众穿越到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远古与极地环境的历史变迁,让观众了解地球的独特条件,明白生命演化过程的漫长与曲折及其不可逆性和苛刻性,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理念。 

     

     

     

     

     

     

    1-30 生命起源与演化主题展厅

     

       1-31 远古环境生命的诞生        1-32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形成

     

      1-33 石炭纪森林生态群落场景        1-34 泥盆纪海洋生态群落场景

     

        1-35 扶绥中国上龙标本     1-36 关岭生物群生态群落化石标本

     

            1-37 恐龙展厅               1-38 无脊椎动物的演化

    2)神秘的宇宙与地球主题,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探索神秘的宇宙,介绍宇宙的起源、银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月球、陨石等基本知识,重点介绍地球的表层形态与自转、圈层构造,突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人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通过温室效应、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灾害频发、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全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善待地球,珍爱地球,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从生活出发,从自身做起,使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永葆青春。

     

    1-39 宇宙与地球主题展厅               1-40 太阳系八大行星

     

    1-41 地球的圈层构造               1-42 地球的表层形态与自转

     

    3)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主题,桂林地质环境变迁史。

    内动力地质作用介绍了大陆漂移、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等学说,断层、褶皱等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重点介绍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机制、火山的分布与爆发、火山链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与预报、地震产生的破坏性效果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岩石的风化作用、河道的类型、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地质作用、冰川地貌、南极大陆、海岸的侵蚀与改造、海底地形分布特征、湖泊与沼泽的形成、块体运动的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岩交错层理的形成机制。重点讲述漓江、灵渠的地质作用和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以桂林地区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为主线和特色点,模拟和还原桂林地区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等综合地质营力作用下的桂林山水三维立体形态,岩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采用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图片、标本、声光电和互动等技术,以岩溶典型标本为展陈的基本要素,使观众了解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进而自觉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

     

        1-43 内动力地质作用展厅          1-44火山结构及火山地质作用模型

     

     

    1-45 河流的侵蚀                1-46 岩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1-47 岩石的风化展厅               1-48 不同地质灾害类型仿真演示

     

     

    1-49 地质灾害展厅

     

     

    1-50 南极大陆冰川仿真模型           1-51 我校研究人员考察南极生态

    桂林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世。碳酸盐岩岩层的发育和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使桂林奇峰罗列,形象万千。这里逢山有洞,洞内景物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世人惊叹不已。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海洋沉积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构造运动造成地壳(石灰岩层)间歇性抬升、岩层褶皱、产生断裂;充沛的雨水系统;雨水的弱酸性环境。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地质过程:

    距今3.5-4.1亿年间(泥盆纪),桂林地区为海洋,形成了一套厚层——巨厚层状的碳酸盐岩地层,特点是层厚、质纯,主要成分为石灰岩。

    距今2.5-3.5亿年间(石炭纪、二叠纪),海西期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桂林-阳朔间形成一巨大的南北走向复式向斜,并有断裂的发育。

    距今2.1-2.5亿年间(三叠纪),印支期构造运动,华南地区整体地壳抬升,碳酸盐岩地层出露于地表。

    2.1亿年前至今,桂林地区拥有充沛的雨水,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且以漓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地表之后,后期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构造裂隙形成,在丰沛的雨水作用下次生渗透加强,原始的碳酸盐岩地层产生瓦解;

    第二阶段峰林地貌开始形成,逐渐具备了峰前平原、峰丛洼地和峰林地貌的雏形,同时,喜山期地壳周期性的抬升,地下水不断地水平溶蚀,造成多层洞穴的胚胎;

    第三阶段形成目前的峰前平原、峰丛洼地和峰林地貌,多层洞穴的发育形成。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特点是:漓江两岸为孤峰平原和残丘,离漓江越远,逐渐形成峰丛洼地和峰林地貌。原因是漓江两岸地下水系网络发育,溶蚀作用主要以水平方向为主;远离漓江地区,溶蚀作用主要是沿着裂隙的垂直溶蚀为主。

    a) 碳酸盐岩构造裂隙形成            b) 峰林地貌雏形形成

     

    c) 桂林岩溶峰林地貌虚拟与实景图

    1-52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4)矿产资源主题,珍贵的地下宝藏

    矿物和岩石是构成地球乃至地外行星的基础,了解它们对理解地壳在成分、时间和空间发展变化史,如地层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等学科都起重要的作用。本主题介绍了矿物的结晶过程、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矿石的内部结构及构造、矿物的理想晶体形态、无机矿物分类、常见矿物的识别等知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的成因和特点等。

    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依据矿产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可划分为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本主题介绍了矿产资源的探矿、采矿、选矿和冶炼工艺与发展历史,概述了中国和广西矿产资源情况,分别介绍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对广西典型有色金属做典型展示,例如大厂锡矿、桂西铝土矿、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大新下雷锰矿床等,展示形式包括矿产的赋存层位、构造条件、采矿方式、矿石标本、加工冶炼过程、成品和工业产品等,让公众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产出的地质条件、勘探和开采条件、产出的矿石标本以及最终的工业产品过程,展现矿石珠宝的美丽蜕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衣食住用行,均伴随着矿产资源的消耗。当今世界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原料,均取自矿产资源。但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寻找新的替代品,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对待已有的矿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矿产保护的关系,增加科技投入,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使用矿产,依靠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看勘查。重视新型矿产的研发与勘查,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鼓励对国外矿业的开发等,是中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矿山环境、防治污染是现代化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光明之路。

     

     

    1-53 广西矿产资源              1-54 矿产资源的探、采、选、冶炼

     

     

     

    1-55 非金属矿产                 1-56 南极岩石

     

     

    1-57 矿产开采模型                   1-58 矿产资源分布图

     

    1-59 矿物与元素展厅                    1-60 矿石展示

     

     

     

     

     

     

    1-61 岩石展厅                      1-62 岩石的作用

    作为目前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广西唯一的综合性现代化地质博物馆,馆藏实物标本2万余件,是桂林理工大学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地学及相关专业开展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地,也是中小学生地球环境科学知识普及的场所。地质博物馆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年接待能力达到省级博物馆标准,自建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访客5000人次,主要面向的对象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兄弟院校、中小学生、上级领导、国际友人和社会公众,成为向世界介绍美丽广西的一张名片,受到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大力赞扬和称颂,2016127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对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建馆开放进行了专题报道。地质博物馆为深空探测和深地探测等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样品保证,对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搭建大众地球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说明: 地质博物馆揭牌

    1-63 极地环境生态与古地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所在的地质博物馆揭牌仪式

    1-64 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地质博物馆调研指导

     

    1-65 俄罗斯地质工程协会成员参观古生态科普展区

     

    1-66 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员参观地质生态科普展区

    说明: 广东海洋大学来访-地学院

    1-67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党委书记宋雅和相关负责人一行到访

    说明: 希望之星研讨会-地学院

    1-68 承办第五届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地质学会第九届“希望之星”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