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

    《漓江守护者:揭秘抗生素之谜》—2025年(第四届)广西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优秀作品

    发布者:2025-08-22 09:59:51  时间:  浏览:

    作品简介:

    本绘本以广西著名河流漓江为背景,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动物角色对话,深入浅出地揭示抗生素污染对河湖生态的威胁。故事从漓江的秀美风光开始,逐步展示抗生素如何通过人类活动(如医疗用药、农业排放)进入水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因耐药性问题威胁人类健康。绘本中的角色发现危机后,携手清理污染、传播环保知识,展现河湖保护的行动力量,最终呼吁读者关注漓江生态,减少抗生素滥用,共同守护美丽河湖。作品基于真实环境科学,将复杂的污染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既展现漓江的新风貌与保护成果,又弘扬生态优先理念,契合“美丽河湖,我们在行动”的主题。

    作品的科学性、创意性及独特之处:

    一、科学性

    1、研究基础

    作品以抗生素污染为主题,依托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系统呈现抗生素污染的来源、传播路径及其生态危害。

    例如,作品详细描述了抗生素从医院废水、养殖业排放等人类活动中进入水体的过程,以及其如何导致水生细菌耐药性增加、破坏生态平衡等后果。这些内容基于真实研究数据,确保科普内容的严谨性和可信度,为读者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

    2、通俗表达

    通过动物角色的对话和场景切换,作品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情节,帮助读者理解抗生素污染的机理。

    比如,鱼儿“环环”观察水质恶化并与同伴讨论的方式,生动解释了抗生素如何影响水生生态系统。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科学的准确性,又降低了理解门槛,使科普效果深入人心。

    3、现实意义

    以漓江作为具体案例,作品反映了当前河湖面临的真实环境挑战,紧密结合近年来的科学保护理念和实践成果。

    例如,作品不仅揭示漓江的污染问题,还融入了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等现实中的保护措施,展现科学在河湖治理中的应用,增强了作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创意性

    1艺术呈现

    作品采用绘本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动物角色的冒险故事中,使枯燥的环保议题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鱼儿“环环”发现水质变化、小鸟呼吁集体行动的场景,通过插图和对话将抗生素污染的危害具象化。这种艺术化的呈现方式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自然吸收科学知识。

    2、情感递进

    作品从漓江的美景切入,逐步揭示抗生素污染的威胁,再到角色们合作保护河湖,层层推进情感共鸣。

    绘本叙事结构紧扣“美丽河湖”主题,创意十足且感人至深。开篇展示漓江的自然之美吸引读者关注,随后通过污染问题的揭示引发担忧,最后以角色的行动激发保护欲望。

    3、行动号召

    作品结尾通过角色们的环保行动,如清理河道、宣传知识,激励读者参与实际的环保实践,增强互动性与影响力。

    例如,角色们呼吁减少抗生素滥用并付诸行动,这一设计不仅传递了环保理念,还鼓励读者从认知转向实践,体现了“我们在行动”的比赛精神。

    三、独特之处

    1、地域特色

    作品聚焦漓江这一广西标志性水体,融入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元素,展现地方河湖保护的独特风貌。

    例如,漓江的山水景观、渔船竹筏等意象融入插图,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环保的紧迫性。这种地域性设计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2、新颖视角

    抗生素污染作为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环保议题,相较于常见的塑料污染或工业废水主题,展现了作品的前瞻性与独特性。

    这一选择填补了科普领域的空白,通过聚焦小众但重要的环境问题,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凸显了创新思维。

    3、角色魅力

    动物角色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赋予科学内容趣味性和人性化特征,使作品在平面设计类中更具感染力。

    例如,鱼儿“环环”、小鸟等角色通过拟人化的互动,传递环保理念,不仅让科学知识更具亲和力,还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